保障供应/广东暴雨 优先保障供港蔬菜******
图:8月5日上午10时许,惠州市惠阳区一养老院因暴雨积水,当地消防人员紧急救援。\受访者供图
粤港澳地区连日持续普降大暴雨,广东成全国暴雨中心之一,全省已有16个地市和104个县区启动应急响应,多地红色暴雨预警生效,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总指挥部将5日下午防汛应急响应提升至Ⅱ级。
暴雨亦给广东各地的供港菜基地带来影响,如供港菜主要来源城市东莞、肇庆等,都在本次强降水过程中遭到不同程度水浸内涝。不过,有供港菜基地负责人表示,广东地区的供港蔬菜基地基本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应对模式,每年到了台风季,都会做好加固瓜棚,加深排水沟等工作,因此即使遭遇强降雨,影响也不大,“暴雨这几天我们还是保障了每天足量供应港澳。”\大公报记者 李紫妍广州报道
记者从东莞一家供港菜基地了解到,针对每年的台风梅雨季,广东各地的供港菜基地都已经积累丰富应对经验,例如他们提前根据气象部门的预警,采取了加固瓜棚、深挖排水沟、强化肥料等措施,每日产量优先供给港澳,保障供港菜的质量、价格稳定。
万达丰供港蔬菜基地位于东莞石碣镇,规模达400亩,每天向香港提供应季蔬菜约4-5吨,当前提供的蔬菜品类以茄子、毛节瓜、青瓜等为主,还有香葱、苋菜等部分叶菜。基地负责人王智明告诉记者,虽然东莞降雨量较大,但基地暂未受到影响,“我们提前根据气象部门的预报,加固了瓜棚的支撑架,清理并且加深了排水沟,方便排水。”此外,还会对种植肥料进行加强,以对冲暴雨的影响,提前做好防病虫害工作,在后续的加工分拣环节,也会提前做好预防应对。
部分蔬菜品质或会打折扣
“暴雨这几天,我们还是保障了每天足量供应港澳。”记者从基地现场的视频和图片看到,农田的积水大约淹至地面作物根部,导致部分香葱等倒伏在地,但大范围的作物仍然茁壮。王智明表示,其实广东地区的供港蔬菜基地基本都形成了一套成熟的应对模式,无论是本轮强降水,还是此前的台风袭击,每年到了传统梅雨台风季,都能够根据气象预警从容应对,保障港澳蔬果供应,一般不会受到太大影响。而且,他表示供港澳蔬菜只占基地的总产量一部分,哪怕总体产量有所减少,也还是有足够的储备可以补充,“而且我们会优先供应港澳地区。”
另一方面,受气候特征影响,当前季节供应香港的蔬果主要来自西南、西北等天气更加稳定的地区,王智明说,每到梅雨台风季,约有80%的供港蔬菜都来自上述地区,而广东因台风、梅雨等天气频发,作物生长条件不够稳定,夏秋季节供港澳市场比例本身较小,因此总体对香港蔬菜的供应和价格都并不会造成太大影响,只是在暴雨冲击下,部分蔬菜的品质可能会打折扣。
据广东气象部门研判,5日至6日,强降水仍将持续,6日河源、梅州、清远、韶关、茂名、云浮和湛江有大雨到暴雨局部大暴雨;上述地区雷雨时局地伴有8级左右短时大风。7-8日,本轮强降水过程结束。
中央财政下达10亿元复产
据了解,财政部近日会同农业农村部、水利部下达农业防灾减灾和水利救灾资金10.15亿元,支持受灾地区积极应对洪涝、干旱等灾害影响,加快恢复农业生产。
支持北京、河北、内蒙古、广东等地做好洪涝灾后救灾工作,重点对农作物改种补种、农田积水抢排、农牧渔业生产设施及水利工程设施修复等救灾措施给予适当补助;支持山东、河南、湖北等地做好干旱救灾工作,重点对增肥保苗、灌水补墒、调水运水、增打机井等救灾措施给予适当补助。
族谱电子化 “掌中有谱”助台胞寻根******
图:福建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艺平(右)演示KFA手机族谱查询系统。
“输入姓名,几秒钟就能在数万条纪录里找到家族脉络,还能查清两岸宗亲的辈分关系。”福建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艺平一边演示KFA手机族谱查询系统,一边向大公报记者介绍。只见他在系统江氏谱系中输入“林宣”与“彦震”,屏幕瞬间呈现两人的家族树:15世先祖江伯泉的后裔分别在大陆与台湾繁衍,在大陆的25世江林宣与在台湾的27世江彦震为叔公与侄孙关系。
这套由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自主研发的系统,目前已收录300多个姓氏、44765个分支谱、500多万条纪录,让两岸同胞通过手机就能“掌中有谱”,轻松追溯根脉。\大公报记者 蒋煌基泉州报道(文、图)
“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”日前在福建泉州的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正式揭牌落成,“回首家山──闽台寻根文化展”同步开幕。该中心隶属于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,面积690平方米,集展示、收藏、研究、服务、交流功能于一体,设有“回首家山”文化展展示区、收藏区、查询区、交流区、操作区。其中,收藏区按姓氏拼音顺序分类上架馆藏族谱,查询区引入KFA系统提供数字化查询服务,操作区则通过高清扫描仪对珍贵族谱进行数字化留存,为两岸寻根需求提供全方位支撑。
用手机随时随地查询族谱
走进“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”的收藏区,铁质的架子内,每层樟木隔板还散发?清幽香气,柜内整齐陈列?闽台缘博物馆自开馆以来收集的两岸纸质族谱。“这些樟木隔板,既能防潮防虫,又能长久保存族谱。”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副研究馆员范怡婷表示,库房内的族谱按姓氏大小分类,涵盖了台、闽、粤、湘等21个省市的174个姓氏,截至2025年6月已达2852部11021册。
对于因各种原因无法捐献的族谱,中心的操作区成为了“数字守护者”。工作人员通过高清扫描仪,将纸质族谱转化为电子文档,既保留了原始信息,又避免了珍贵史料的损耗。“有些族谱已有数百年历史,数字化不仅是保护,更是让这些‘沉默的历史’重新发光的过程。”范怡婷说。这种“发光”体现在KFA系统的应用中。今年6月10日,海峡两岸家风家谱研究中心向闽台缘博物馆捐赠了这套系统及8部15册族谱。研发部负责人邱盛樑表示,系统的优势在于“查询便捷、信息准确、高效修编”,能实现人机对话,让两岸同胞通过手机、电脑随时随地查询族谱。正如江艺平演示中所展现的,无论是单人家族溯源,还是两岸宗亲关系比对,系统都能快速呈现结果,让“数百年前是一家”的事实清晰可辨。
“数字化寻根”便捷高效
“让台湾年轻人用手机查族谱认祖归宗,比我当年做‘两岸信使’时方便多了。”在闽台寻根溯源服务交流中心揭牌当日,参加活动的台胞田圻畅感慨寻根方式的时代变迁。在两岸尚未直接通邮的年代,他曾帮助700多个家庭传递书信、促成团圆,而如今,数字化技术让寻根之路变得便捷高效。“科技拉近了距离,但不变的是对根的眷恋。”田圻畅认为,让台湾年轻人通过族谱认识祖先、了解大陆,才能真正记住“家山何处”。
中国闽台缘博物馆文献信息中心负责人庄小芳表示,80%的台胞祖籍地在福建,近三年台胞查询族谱的需求量增长了3倍,其中青年群体占比显著上升。为此,中心计划继续丰富族谱馆藏,推进福建省内谱牒资源整合,打造大数据库,并通过AI赋能提升寻根精准度。
“谱牒是两岸共同的心灵归属,数字化让这份归属更易触及。”庄小芳说,截至目前,博物馆已通过谱牒研究协助360多对两岸宗亲成功寻根,未来将努力突破闽台谱牒资源整合的瓶颈,让更多“根”的故事被看见、被延续。